400-689-9138

客服热线:

400-689-9138

北上广30条劳动争议经典案例汇总(三)
发布时间:2021-09-09 11:47

案例八:劳动者虚构事假理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获支持

【案情简介】

刘某于2012年入职某信息科技公司。刘某怀孕,诊断预产期为2016112日。201695日,刘某称需要照看孩子,向部门主管申请912日至14日休事假3天,未获得公司直接领导批准即不到岗上班。刘某自2016912日从北京出境前往美国,此后未再出勤。刘某于920日至22日期间又以“身体不适,无法每天在路上往返4个小时到公司上班,需请假在家安胎待产”为由申请事假,与其已出国多日的事实不符。刘某于20161025日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某医院生有一子。

由于刘某怀有身孕,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于201698日根据刘某的身体状况嘱托其于99日至22日全休两周,但刘某并未向公司申请99日至18日休病假。之后,刘某未按公司要求提供医院的诊断证明及休假证明,欲依据98日开具的病假条,申请923日至30日病假,未获公司批准。

某信息科技公司根据《规章制度》,以刘某自2016912日起至20161025日止累计旷工23天,属于严重违纪为由,于20161026日向刘某送达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刘某以某信息科技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提起劳动仲裁并起诉至法院。经法院认定,刘某作为劳动者,旷工时间已十余日,严重违反公司劳动纪律,某信息科技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符合法律规定。

【案例评析】

刘某因事需请假,未向某信息科技公司告知真实理由,而是编造理由,隐瞒出国的事实,并且旷工多日,行为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也明显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刘某作为公司的员工,需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请假应遵守用人单位请假流程。某信息科技公司解除刘某劳动合同的行为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应支付赔偿金。

信用是立身之本,劳动者编造请假事由的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劳动者请假应当有明确、真实、合理的理由,切不可隐瞒实情、胡编乱造请假事由,并严格遵照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办理请假手续。劳动者未经用人单位同意擅自缺勤时间较长,即使怀有身孕也无法成为免责理由。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九:取得北京户口后提前辞职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当予以赔偿

【案情简介】

周某于2012年毕业入职某证劵公司工作。入职时,周某向公司出具《承诺书》,承诺:“本人申请占用公司2012年度应届毕业生落户指标1个,办理户口进京手续,本人知晓公司每年为应届毕业生解决北京户口的名额稀缺,此名额仅提供给承诺长期在公司服务的员工使用。经慎重考虑,承诺自本人户口进京5年内不会主动辞职,如果本人未完成此承诺,自愿赔偿给公司造成的应届毕业生落户名额损失,该损失双方核定为10万元,此金额按本人实际履行的承诺服务年限,以每年20%的比例逐年递减。”

2012年底,周某落户北京。20146月,周某提出辞职。某证券公司向周某发出关于支付离职赔偿金的通知,要求在办理离职手续之前,根据《承诺书》的约定向公司支付赔偿金6万元,如未及时赔偿损失,将影响离职手续等相关手续的办理。2014627日,周某向某证券公司支付6万元赔偿金,某证券公司为周某出具了离职证明。随后,周某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要求证券公司返还离职赔偿金6万元。后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某证券公司无须返回周某离职赔偿金6万元。

【案件评析】

周某入职某证券公司时承诺自本人户口进京5年内不会主动辞职,如果本人未完成此承诺,愿意赔偿公司造成的应届毕业生落户名额损失等内容。某证券公司对此认可,并依承诺履行。该承诺是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属于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由此引发的争议,应按劳动争议处理。

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为招用的劳动者办理本市户口,双方约定了服务期及违约金,由于该约定违反法律规定,因此用人单位以双方约定为依据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不予支持。但确因劳动者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当予以赔偿。本案中,周某明知进京户口指标系重要的稀缺资源,并认可在服务期届满前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单方提出辞职,会给某证券公司造成相应经济损失,故周某在承诺的服务期限届满前离职,应当按照承诺向某证券公司赔偿经济损失。诉讼中,某证券公司向法院提供员工离职损益分析,证明周某因不满服务期向公司提出辞职,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且周某在离职时,已经履行承诺义务支付6万元给某证券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周某在某证券公司出具离职证明,办理了离职手续后,要求某证券公司返还6万元离职赔偿金的主张,未获得法院支持。

案例十: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案情简介】

20123月,闫某与某科技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约定闫某从事开发工作,在双方解除或终止合同一年内,闫某不能以任何方式向有竞争关系的组织或者公司提供服务。双方签署《保密协议》,约定了竞业限制业务范围及情形,某科技公司在竞业限制期内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如果闫某违反约定,须向某科技公司支付违约金20万元,该违约金不足以弥补某公司损失的,不足部分仍应赔偿。20135月,闫某离职,某科技公司发出《关于要求履行竞业限制以及严格遵守保密义务的通知》,通知闫某自劳动关系解除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进入与某科技公司从事任何同类业务的公司,同时对限制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并告知构成竞争关系的公司包括A及其下属公司;B及其下属公司;C及其下属公司……。闫某在该通知上签字,表示收到通知并阅读知晓上述内容。同月,闫某入职C集团的某下属公司。

201312月,某科技公司以闫某入职C集团的某下属公司,违反双方的竞业限制协议为由,提出劳动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裁决闫某继续履行与某科技公司约定的竞业限制义务,返还某科技公司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12万余元,支付违约金20万元。闫某不服仲裁结果,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针对闫某是否违反竞业限制义务,从C集团的某下属公司股东和股权质押等情况来看,闫某和C集团存在实质关联关系;从某科技公司和C集团及其下属公司之间的业务范围来看,二者属于竞争关系。因此,闫某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最终,法院驳回了闫某的诉讼请求。

【案例评析】

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维系劳动关系的基石,不仅体现在劳动合同的存续期间,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延伸到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之后,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竞业限制义务。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权益的同时,应当基于诚信原则履行劳动合同义务,如果与用人单位约定了竞业限制,在用人单位按期支付竞业限制补偿时,应当遵守相关约定,在入职其他用人单位时,及时向原用人单位反映就业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纠纷。